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韩元吉的《跋北齐校书图》 全文: 高齐校雠谁作图,一时紬书亦名儒。 纲罗卷轴三千余,欲儒非真类迂愚。 雌黄是正定不抚,虚文末学徒区区。 岂识治道通唐虞,语言从高馆希石渠。 后来御览嗟何书,修文偃武事益诬。 转头来函城已丘墟,峨冠广袖长眉须。 丹书写此犹不渝,高鬟侍女曳红裾。 两骓帕鞍立奚奴,罢琴涉笔倾酒壶。 兰台供拟信乐欤,不知画手安用摹。 无乃逞巧聊自娱,千年视之一欷嘘。 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,谋猷事业皆功臣。 瀛洲旧图应更真,诸君寻观为拂尘。
参考注释校雠亦作“校仇”。 1.一人独校为校,二人对校为雠。谓考订书籍,纠正讹误。 汉 刘向 《<管子>序》:“所校讎中《管子》书三百八十九篇。” 唐 韩愈 《送郑十校理序》:“秘书,御府也,天子犹以为外且远,不得朝夕视,始更聚书 集贤殿 ,别置校讎官,曰学士,曰校理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四》:“﹝ 元祐 三年﹞十二月,詔礼部,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,月终具奏。” 清 吴翊 《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》诗之二:“锦堂恩詔许归休,妙选宾僚佐校讐。” 章炳麟 《国故论衡·明解故上》:“自 隋 以降,书府失其守,校讎之事,职诸世儒。” (2).比试;比较。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潘烂头》:“或谓 潘 曰:‘汝素以术自衒,今天师至矣,敢与之校讎乎?’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蒋抑卮》:“事物不相校讎,輒昧善恶。” 一时(1) 一个时期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。——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 (2) 短时间 一时半刻 一时纫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一时从者千人。——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 (3) 同一时候。 一时收禽(一时:同时。禽:通“擒”。收禽:逮捕奸党)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 一时皆下。——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 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。——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 (4) 一些时候 攻一时。——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