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大惊失色 拼音:dà jīng shī sè,简 拼:djss 大惊失色的解释非常害怕,脸色都变了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愕失色,莫敢发言。”
成语例句: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,又自称举人,不觉大惊失色。 繁体写法:大驚失色 注音:ㄉㄚˋ ㄐㄧㄥ ㄕㄧ ㄙㄜˋ 大惊失色的近义词:- 胆战心惊 战:通“颤”,发抖。形容害怕之极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,不敢举步。《西游记
- 心惊肉跳 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贾政在外,心惊肉跳,拈须搓手的等候旨意。《红楼梦》
- 面如土色 脸色如泥土一样。形容极端恐惧。亦形容病态。《敦煌变文集·捉季布传文》:“归到壁前看 季布 ,面如土色
大惊失色的反义词:- 不动声色 不说话,也不表露感情的变化,形容沉着、镇静
-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。形容态度镇静或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的捧了一杯茶来。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
- 从容不迫 行止舒缓得度,无急迫之态
成语语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补语;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 感情*色彩: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: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:be pale with fear 日语翻译:びっくりして顔色(かおいろ)を変える 读音注意:色,不能读作“shǎi”。 |